听新闻
放大镜
【典型案例】“宅”家上课莫“放纵” 疫情期间因学生滥用手机连续引发未成年人性侵案亟需引起重视
2020-03-18 08:48:00  来源:徐州市睢宁县人民检察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中小学全部延迟开学。学生被迫通过网络“宅”家学习。但睢宁县院通过对疫情期间提前介入5起案件分析发现,短短一周内连续发生2起涉及未成年学生的性侵案件,均与学生居家上网课,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不当有关。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或是受网上色情信息侵蚀,最终酿成恶果,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当前虽然是“停课不停学”,但由于未成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脱离以往“学堂授课”模式下,加之部分家长对孩子约束不严,极易“放飞自我”,沉迷于网络。该院通过调查发现,全县近20万中小学生中近80%使用智能手机居家上网课,多数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存在沉迷于玩手机,学习不认真等问题。

  二是安全教育的缺位导致未成年学生受到侵害。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疏忽对安全意识的教育。学校因教育资源有限,对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教育不能与课本文化知识的讲授同步。加之未成年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通过社交软件结交不良社会人员,给自身安全带来隐患。

  三是社区管控漏洞为实施犯罪留下可趁之机。通过分析发现,疫情管控期间,百姓长期居家无法外出,心理难免烦躁。社区管控人员连续高压工作状态下,工作上难免存在疏忽,造成疫期管控存在漏洞。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是学校和家长协作配合,共同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应加强线上法制安全教育,录制相关法制视频课堂,保证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能正常接受法制安全教育。积极引导老师采取网上打卡、学习笔记拍照反馈等模式,督导学生认真学习。引导家长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将家庭作为“第二教育场所”,督促孩子准时听课,培养孩子自律意识,力争达到“学堂授课”的同等效果。二是推行“儿童模式”功能使用,倒逼未成年学生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当前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均具有“儿童模式”类似功能,即通过设置限制手机使用时间段或限制使用固定软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65%以上家长不知道或不清楚如何设置。检察机关建议智能手机生产商在出厂时显著标示该功能使用,同时,教育部门应当以“致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期间,及时设置“儿童模式”,防止孩子沉迷网络。三是联合政法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开展“净网”行动。强化政法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严格网络安全监管。特别是公安机关,及时加强疫情期间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的清理,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另外,加强宣传引导,提示上网危害,积极开展女童保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和自护意识,共同筑起防疫期间法治保护屏障。四是严格网格化管理,应治尽治加强社区管控。城乡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应当进一步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采取更加周密精准,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持续加强日常管控及时堵塞管控漏洞,尤其是注意对社会闲散人员、未成年人等出入检查,杜绝聚集闲逛。对独自外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劝返。针对有未成年人跟随车辆外出的,要提高警惕,除了正常的检测和审查外,要了解其与同车人的身份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