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卢怀慎传》记载:“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唐代官员卢怀慎开元三年升黄门监,与紫微令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他自认为能力不如姚崇,凡事不敢担当作为,一切事务都推给姚崇处理,被人称为“伴食宰相”。
卢怀慎得此称号是有缘由的。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说的是开元三年(715年),姚崇因儿子去世,告假十余天,以致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对此无从决断,惶恐不已,向玄宗请罪。唐玄宗说:“我将天下政事委付姚崇,只是想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而已。”而姚崇回来,不几日就将政事全部处理完毕。卢怀慎处理政务的能力自是不能恭维,唐玄宗也讲得很直白。
史学界常为卢怀慎打抱不平,因为他历经唐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怀慎清俭,不营产业,器用服饰,无金玉绮文之丽。所得禄俸,皆随时分散,而家无余蓄,妻子匮乏”。司马光也评价说:“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卢怀慎生前廉洁自律,生活俭朴,病逝后缺治丧之资,连块墓碑都没立,可谓是一辈子清廉谨慎,却因担当不足而让“伴食宰相”之名诟病于世,可见自古以来在评判官员的价值标准上担当与干净是不可偏废的。
当然,人各有其长也各存其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正道,唐玄宗一句“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可谓选人用人的高明之举,也让为官清廉的卢怀慎可以发挥其应有之用。
历史上被视为伴食官员的其实不在少数。他们或偏重名节,或不越雷池,或处世圆滑,却与敢于担当、倾心作为的时代要求相背,如果以之为然并加以推崇,则属误导于世。
被称为“三旨宰相”的北宋王硅,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但居相位16年无所建树,只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他每次把部门的奏章呈送给皇帝时跪请:“取圣旨”;奏章阅批后跪接道:“领圣旨”;出宫时向有关部门答复说,“已得圣旨矣”。他事事依旨而行,鲜见担当作为之举。“三旨宰相”王硅文学方面的成就令人称道,所作贡献只是专门给皇帝写了18年圣旨,编写朝廷的典制策令,只知取旨、领旨、得旨,身为宰相如此作为不免令人耻笑。
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从这两个古代官员的为官之道看,不难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当官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担当。如果在其位,不胜其职,或为官不为,都是一种失职渎职。身为官员如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处世圆滑不负其责,甘当懒官庸官,凡事交由上级作主,推给下级出面,生怕犯错惹事,更怕挑重担子,怕啃硬骨头,奉行明哲保身当老好人,就不要奢谈担当作为建功立业了。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埋头苦干、勤政实干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人,才能担当重任、有所作为。
当然,为官一任,单纯干净清廉,但能力不足也是难以干事创业的。正如清廉有余而担当不足的卢怀慎,需要鉴其不足,补其之短。既要怀一身正气,又要练一身武艺,既要树人格形象,又要强干事本领,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成为那个时代的脊梁。(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