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 文 苑 】成吉思汗陵
2021-01-20 16:53: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史万森

  开会参观、随领导前往、陪朋友客人,到底去过多少次成吉思汗陵,已经难以数计。导游念的那些杜撰出来的故事,也早已烂熟于心。从开始的几元门票,简单的几个蒙古包式建筑,到现在的占地几千亩,扩建了的成吉思汗陵景区,门票涨到了百余元,成吉思汗陵随着鄂尔多斯的经济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祭祀主殿里的格局和壁画也发生了些变化。格局变化的详细情况我没有太注意,但壁画增加了些内容我是知道的。比如关于成吉思汗葬在鄂尔多斯的一些传说,也被有心人画在了壁画里。这说明了鄂尔多斯人心态的变化,资源让这一方过去在内蒙古最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富裕了,他们就想找一些话语权。物质决定意识,于是,有了物质的底气就敢说些精神的大话。内蒙古什么旗最大,成吉思汗的旗最大。鄂尔多斯得天独厚地有了成吉思汗陵,于是,鄂尔多斯人便想打这杆大旗。

  记得最早他们打的就是祭祀文化的旗。我觉得这是比较明智的。达尔扈特部落守灵人世代传承,这守灵祭祀自然成了鄂尔多斯的独一份。可他们不甘心,特别是经济发展了以后,开始要打蒙元文化的大旗,鄂尔多斯俨然成了蒙元文化的中心。可蒙元文化的中心本来不在这里,曾经的蒙古汗国的首都是哈喇和林,在蒙古国,元朝的两个首都大都在北京,上都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正蓝旗。

  在蒙元时期,鄂尔多斯先是西夏故地,后来也只是驻扎在西安的安西王的一个夏营地,再后来其管辖权变换频繁,也很难找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所以《元史·地理志》没有对这里专门的记述。直到明朝,鞑靼势力南侵,再次扩张到了鄂尔多斯高原,与明朝形成对峙,在蒙古族历史上才有了些话语权。

  鄂尔多斯为鄂尔多的复数形式。鄂尔多即斡耳朵、斡鲁朵,来源于突厥语,意为宫帐或宫殿。辽代的斡鲁朵是辽太祖设立的皇家警卫系统,负责守卫皇宫、皇帝出行保安,以及皇帝去世后为之守陵。蒙古人的鄂尔多就是这种制度的传承。成吉思汗将其众多的妻妾分成四个斡耳朵,每个斡耳朵都有护卫和属民等,分别由孛儿帖、忽兰、也遂和也速干管领。一般认为,成吉思汗陵的八白室来源于成吉思汗时期的四大斡耳朵,这从八白室中供奉有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忽兰、也遂、也速干也可看出端倪。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之地”。甘麻剌祖孙三代世袭晋王,镇守漠北蒙古本土,兼领四大斡耳朵,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室祭祀活动。直到元末,晋王在漠北的管理机构内史府仍然存在。也许,晋王所辖的百姓正是鄂尔多斯部落来源,但鄂尔多斯部落究竟何时正式形成似乎无确切记载。而在汉籍中出现“阿儿秃斯”“袄儿都斯”等已是十六世纪末期的事。

  鄂尔多斯部何时来到鄂尔多斯高原也并不十分清晰。有专家认为,根据相关史料分析,鄂尔多斯部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末叶的1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从哈喇和林—鄂尔浑草原—杭爱山—阿尔泰山—伊犁—哈密—阿拉善草原—黄河河套的漫长过程。大约在15世纪30年代,鄂尔多斯部归属由托贡太师统领的西部蒙古卫拉特部,他们在伊犁、哈密的卫拉特草原上生活了若干年。后来跟随逐渐强大的卫拉特东迁,才进入阿拉善、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

  鄂尔多斯部落以忠心守护圣主陵寝而为人称道。因为守卫大汗的陵寝,鄂尔多斯部落的人员据说有成吉思汗身边最勇敢的怯薛军,有成吉思汗最忠心的爱将博斡儿出、木华黎的后裔以及兀良哈人。然而,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统一蒙古高原,派自己的次子乌鲁斯博罗特担任右翼三万户的济农(也写作吉囊),却被右翼永谢布领主亦不剌(也先之孙)、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等杀害。亦不剌叛乱可以理解,守护圣主陵寝的鄂尔多斯叛乱杀害圣主的后裔却让人困惑。

  成吉思汗陵核心区的蒙古包式建筑也是后来所建(1954年动工,1956年竣工)。而过去由勒勒车载着的八白室也终于实现了定居。其中供奉的成吉思汗的一些遗物中,据说还有一只木箱。木箱里到底是什么没有看到过介绍。有人说就是一团驼毛。蒙古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两种东西,肉体不在了,灵魂还在。而人在死亡之前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就是他的灵魂,因此,萨满教在人死之前,在他的鼻孔前放一团棉花或毛团,人的灵魂就会附着在棉花或毛团里。然后把这毛团收藏起来,进行祭祀。多少年来,这只木箱密不开启。

  不过,我在一本关于成吉思汗祭奠的书中也看到这样的记载,说成吉思汗宫帐中,灵桌置于北面正中,桌上放着两个箱子,长方形,一大一小。下面的大箱子充满食盐,上面的小箱子充满香柏。成吉思汗的骨灰匣放于小箱之上。放盐和香柏主要是为了防止腐烂和虫蛀。骨灰匣用银子制成,匣长120厘米,宽77厘米,高99.5厘米。匣的表面刻着五雄,又用金镀了出来。匣中置有小椅一把,椅子上放有一个骨灰袋。这就让我对前面那个来自权威人士的说法产生怀疑。孰是孰非,难以分辨。

  其实,成吉思汗陵到底在何处?至今说法也不一。《蒙古秘史》只提到成吉思汗崩于猪儿年,未提葬于何处。《蒙古源流》这样写道,“据说,主上的金体安葬在按台山山阴、肯特山山阳的‘也客·斡帖克’地方。”《元史·太祖纪》说葬在起辇谷。《史集》也说葬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中。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说了好多的原因,什么天热啊,遗体不能长途运输啊,他们相信《蒙古源流》中的运输遗体车辆陷入泥中、不能前行,马鞭掉地等记述,却不相信成吉思汗葬在肯特山山阳的记述。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