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新宝力格镇是变化不定的,有时一片金色笼罩,迷离魔幻,有时却又凄风怒号,拍打窗帷,或阴雨,或雪霁,人心也就阴晴不定。就像此时,是最庸常的暮色,没有品评的价值,但却如巨大的画笔,涂抹涂抹,远处的山峦就渐渐隐去,坐在餐厅本能望得到的父亲的坟茔也消失不见。
人世多坟茔,这里也一样。后山往后的哈音海尔瓦庙就有阿旺丹增的灵塔,他曾是阿拉善广宗寺的活佛,据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第六代转世,1957年在镶黄旗新宝力格苏木温格策嘎查示寂。更早,镶黄旗人还把林丹汗的孙子额尔和洪格尔将军的骨殖带回察哈尔,安葬在大马群山(现在河北省崇礼县)的一个山峰上,并把该峰定为全旗祭祀的敖包——洪格尔敖包。
洪格尔敖包的事是从镶黄旗志中读到的,该志的主编是我中学的历史老师马宝军先生。马老师也有些传奇,他身材高大匀称,曾是盟里的篮球运动员。他白面,留着小胡须,讲课时认真板书,有同学闹,一个转身,粉笔头指东打西。他的字体发扁,有隶书味,我曾模仿他的字体。
马老师就住在校园西侧的平房单身宿舍里。记得当时马夫人很年轻很漂亮,常在宿舍门前捧读,一道好美的风景。马老师宿舍里的书架装满了书,是我当时见过的藏书最多的老师。他也爱买书,他说书店来新书时,都会告诉他。大高个,挎一马桶包,目不斜视,大步流星,直奔书店而去,这样的画面今天说起时还是那么清晰生动。
马老师的旗志作为资料稍显简略,是不是体例要求如此我不大懂。作为察哈尔颜色八旗仅剩的三旗之一(仅从名称考量而非地域),我以为这本志书至少要致敬察哈尔部先祖,厘清源流传承,让后人能够明了自己的基因来处。当然,这里并不是苛责我尊敬的老师,在那样的条件下做这样一件工作难度多大,我心知肚明。
林丹汗是察哈尔部最后一抹靓丽的晚霞。他14岁登上蒙古大汗位,很快就稳定了蒙古高原的混乱局势。在最初与努尔哈赤的对垒中,他占有优势,所以努尔哈赤拉他共同抗明,收复大都,报大元被颠覆之仇。明朝视他为蒙古“名王”,曾派人与他结好。
努尔哈赤是有雄才大略之人,欲图谋天下。但蒙古汗国实在是其心腹之患,其先祖大金国就亡于蒙古与南宋联手,这些旧事自然时刻提醒他警惕。向南必先定北。于是,他采取了联姻、离间、拉拢、威胁、打击等不同手段,使内喀尔喀、科尔沁等蒙古部落部分台吉先后与其通婚、结盟。林丹汗非常恼火,强行要求内喀尔喀和科尔沁等部断绝已经与后金建立的联系。1624年2月,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台吉正式背弃林丹汗,与后金结盟。林丹汗兴兵征讨,奥巴得到了后金强援,林丹汗不战而退。
林丹汗性格强势,凡事好独断专行,不听其号令者就发兵征讨,以致树敌太多,最后众叛亲离。到后来,宗主部察哈尔部“八大营”不少也弃他而去,迫使林丹汗向西经略。继承父亲大业的皇太极联络蒙古各部西征林丹汗,林丹汗一路西退,经归化到鄂尔多斯,后又向西到了大草滩。1634年,在大草滩病逝,享年43岁。
《蒙古源流》说,林丹汗死后,其妻携子额哲主动归附大清。有专家则认为,额哲是被逼投降。皇太极派出精兵一万来迎接额哲显然阵仗太大。额哲被皇太极封为亲王,居漠南蒙古四十九旗札萨克王爷之上,皇太极还将其收为额驸,将其直属部落编为察哈尔旗,安置在义州边外(现通辽、赤峰部分地区),归额哲亲王直接管辖。另外,将天聪年间陆续归降的察哈尔部众编为察哈尔八旗,由八旗蒙古都统统领。这也标志着延续四百二十八年的元蒙帝国汗统结束。
1636年(一说1641年),额哲病故(若1636年,那就是额哲归附第二年),其弟阿布奈袭亲王爵。阿布奈对清朝皇帝不履行外藩蒙古王公所应尽的义务,八年未曾进宫朝请(是否与额哲死有关)。康熙八年清廷降罪阿布奈,将其拘禁在盛京,由其子布尔尼袭和硕亲王爵,仍领其众。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乘南方“三藩之乱”,举兵反清,不足两月被平息。布尔尼和其弟罗布藏战死,阿布奈被处以绞刑,其幼子及布尔尼、罗布藏之子亦被杀。察哈尔汗后裔被杀绝,察哈尔札萨克旗宣告灭亡。
布尔尼(他和罗布藏均为固伦公主所生,实际是皇太极的外孙)反清除了自取灭亡,也把察哈尔带上了悲惨之路。首先是原来的察哈尔王公札萨克旗制被废,改为总管旗制,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彻底结束了黄金家族对察哈尔的统治。其次,原驻牧地义州被收回,归内务府太仆寺管辖,移察哈尔余众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按满洲八旗建制,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并将归降的喀尔喀、额鲁特等部零散部众编成数佐,安插在左右两翼八旗。
另外,为了彻底削弱察哈尔的实力,察哈尔战士也成了朝廷的战争机器,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都有察哈尔部战士的身影。此外,据金海等先生的研究,乾隆朝平定准噶尔部之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一次从察哈尔八旗选调年轻力壮兵丁1000名到新疆,其中200户留驻乌鲁木齐,其余到伊犁地区的赛里木湖周围游牧。后又从中抽调105户到伊犁至沙图阿满的七处驿站驻守。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第二次又抽调1000名察哈尔八旗兵丁到赛里木湖周围游牧,后调到博尔塔拉,担负21个卡伦和5座军台驻守任务。这是两年里发生的事情。
《大清一统志》给出了察哈尔八旗的范围: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左右翼镶黄旗、正黄旗各牧场及山西大同府、朔平府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其镶黄、正黄、正红、镶红四旗在张家口外,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在独石口外,镶蓝一旗在杀虎口外。其中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演变成现在的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和太仆寺旗,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成了现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的前身。
我在查找资料时并没有看到有林丹汗之孙额尔和洪格尔将军,《蒙古黄史》载,林丹汗之二子,一名额尔和洪果尔(即额哲),一名阿布乃亲王。额尔和洪果尔无嗣。阿布奈亲王之子布尔尼王与罗布藏,二人无嗣。而额尔克孔果尔也写作额尔克洪格尔,所以我以为,镶黄旗志中所载被埋葬在大马群山的将军额尔和洪格尔也许就是额尔克洪格尔,林丹汗之子而非之孙。我不知道马老师现在何处,有机会一定要和他核实一下他使用资料的来源。还有,到大马群山祭奠一下这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