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法治方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来,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依法能动履职,深化诉源治理,不断落实“抓前端、治未病”要求,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首次专门用一个部分“诉源治理,以检察履职保障高水平安全”来介绍治理成效。其一是以检察建议推动源头治理。如近年来最高检在汇总司法数据、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连续向有关部门发出第一至七号检察建议,省级检察院同步推进,均取得不俗的治理效果,以2021年10月20日向国家邮政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为例,该建议就是针对快递业迅猛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寄递违禁品犯罪的新情况,3个月来,推进破获寄递毒品案1709件,推动护航“小包裹”里的“大安全”。
其二是积极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基础上,对大多数较轻犯罪、初犯偶犯等依法从宽处理、少捕慎诉慎押,能够有利分化犯罪、减少社会对立面。而通过运用诸如电子手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非羁押人员进行“云监管”,同样可以达到限制、看管、候审作用,这也恰如报告所指的“社会在进步,不‘关起来’也能管得住”。
其三是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充分落实。认罪认罚从宽,一方面从源头减少了大量上诉、申诉案件,降低了司法成本;另一方面则是更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实现社会内生稳定。在2021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超过97%;一审服判率96.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2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司法效果。
其四是让公益诉讼更实保护公益。当前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定领域拓展至九大领域,从公益的司法保护角度为我国社会治理作出了贡献,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而无论是全国首例未成年人文身民事公益诉讼案,还是泽及鲁苏豫皖四省的“南四湖”水域污染案,以及全面推开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办理国防和军事领域公益诉讼等等,背后无不是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为民初心的检察担当。
“上医治未病”, 良法善治也是如此,诉源治理在于“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这要求检察机关不仅要有系统施治的全局观,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的新理念,也要有“司法须努力追求实质公正,不能止于形式合法”的大智慧,更要有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自觉与担当,才能为“中国之治”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