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党员风采】蓝天铸重器 长空写赤诚
2024-09-10 16:25:00  来源:光明日报

  “你们以罗阳同志为榜样,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这种团结奋斗的精神非常可贵。”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信勉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

  罗阳,航空报国英模。2012年11月,他在随“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试验任务返港靠岸后,因过度劳累不幸辞世,年仅51岁。

  英雄逝去,精神长存。2013年起,沈飞公司以“罗阳”名字命名,以青年突击队为载体,组织广大青年学罗阳、做先锋、当尖兵。10年来,沈飞共组建“罗阳青年突击队”2000余支,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问题千余项,将一架架战鹰送上蓝天。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科技创新中大显身手

  “我们这支团队,是沈飞为保障某型舰载机研制任务高质、高效完成,专项成立的青年突击队。”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队长、航空工业沈飞总工艺师张永亮介绍,突击队共有队员96人,35周岁以下队员59人,按所承担业务划分为数个专项团队。

  心怀“国之大者”,砥砺青春使命。

  “青年,是航空工业的未来。罗阳,是航空青年的精神航标。”增材制造团队队长、航空工业沈飞工艺研究所高级主管工程师李晓丹表示,“罗阳青年突击队,就是要敢于攻坚克难。”

  “所谓增材制造技术,就是人们常说的3D打印。”李晓丹介绍,随着新型战机在减重量、长寿命、高精度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工艺已触及“天花板”。而增材制造技术,正是突破“天花板”的新技术。

  全新的钛合金材料、复杂的产品结构、全新的工艺流程……李晓丹带领团队,挑战各种“不可能”的增材制造任务。经过100多个日夜,近十次仿真试验迭代,增材制造团队比计划提前近一周完成交付,创新实现了增材制造构件在飞机上的规模化应用,在国际航空制造领域首开先河。

  其他团队也同样不服输,他们大胆改进工艺方法、创新试制实验流程,解决了多个“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了型号快速研制和产品质量提升齐头并进。

  “提前两个月”是怎么实现的

  “每当看到飞机冲上蓝天,我们都会想到罗阳同志。他的精神和事迹时刻鼓舞着我们。”张永亮说,“突击队成员以罗阳为榜样,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提前两个月完成专项任务,创造了我国飞机型号研制的新速度。”

  张永亮说:“众志成城,就把总体时间给缩短了。”

  的确,大家都在争分夺秒。但最严峻的考验,无疑落在部装团队的全机共振测试环节。

  “3天,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天!”航空工业沈飞可靠性试验中心动力室主任迟英说,“正常情况下,团队每天工作14个小时,这项测试也需要7天时间。”

  背水一战啊!

  “那3天,几十个人盯在试验现场连轴转。大家都跟上了发条一样。”迟英说,“类似的工作不是第一次做,但这次却是最艰苦的一次。”

  “为了抢时间,飞机发动机一直开着。而发动机不停,测试数据就一直在产生,分析记录数据的工作也就得时刻进行。而且,工装在飞机上的测试位置要不停移动,相关人员都得跟着挪来挪去。”迟英回忆,“试验现场没有床,桌子上都是试验设备,大家吃饭都得自己端着饭盒轮流进行,实在累得不行了,也只能在椅子上靠着打个盹儿。”

  经过70个小时的连续鏖战,部装团队在合理统筹、科学调度下,终于完成专项任务。

  “既冠英名,当承热血”

  时常在深夜,迟英才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试验现场。而这时,往往还有加班的同事在往里面走。

  “我总忍不住回头看看他们逆行的背影。”迟英说,“这时候,大门上八个蓝色大字‘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总是会击中我,让我觉得有一股力量、一种情怀在心中激荡。”

  奋斗青春,不负韶华。在中国航空工业战线上,“罗阳青年突击队”不断扩大,累计有37万人次青年参与其中。一架架新型战机在他们手中更新迭代,穿梭于祖国的万里蓝天。

  2022年11月,在罗阳同志逝世10周年之际,作为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核心成员的张永亮、李晓丹等人,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汇报了突击队在该型号研制工作中的攻坚历程。很快,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回信句句情深、字字暖心,让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加激发了我们‘砥砺奋进、笃行致远’的壮志豪情,更加坚定了我们‘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队员们一致表示。

  “对于罗阳青年突击队来说,科技报国是烙印在骨子里的信念。”李晓丹说,“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继续冲锋,把科技创新书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既冠英名,当承热血。”张永亮表示,罗阳青年突击队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让青春在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报记者 罗旭)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