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召伯:中国最早最大的清官
2018-05-21 11:04: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孟红梅 裴海峰

  “棠下决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治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召伯(史称召公、邵伯)是西周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和西周社会变革的倡导者,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清官”。据《宜阳县志》记载,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河南省宜阳县甘棠村。

  召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思想、史鉴思想、时我思想、廉政思想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历代赞颂召公、甘棠的诗作多达3000余首,“甘棠遗爱”遂演化成文人志士心目中向往追求的为官最高境界和崇高理想。清雍正年间,河南府尹张汉在宜阳甘棠村亲手补栽了十三棵甘棠树,题写了“召伯听政处”碑,并撰写《召伯甘棠记》,勉励当地官员效仿召伯遗风,常做循良之吏,做奉公守法、心系百姓,有良知、重操守的官员。如今,由张汉所题,时任宜阳知县郭朝鼎所立的“召伯听政处”碑仍保存完整,成为当地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近年来,宜阳县紧紧抓住“甘棠召伯听政”这一优秀地域传统廉政文化,与现代廉政文化有机结合,提炼出召伯“勤政、廉政、亲民、爱民”精神,以此对党员干部进行宗旨教育和廉政教育。2011年,宜阳县建成召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分为两部分。一是召伯文化广场。建有召伯听政群雕,以写实手法力求还原历史原貌;清代张汉手书“召伯听政处”碑刻及召伯亭;召伯文化展示墙,内容包括召伯事迹浮雕、召伯画像碑等。二是廉政教育展厅。廉政教育展厅是集教育、培训、交流、创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厅,分为廉政文化展厅、廉政教育展厅、廉政谈话室及召伯文化创作室,总面积近300平米,先后被河南省纪委、洛阳市纪委命名为“廉政教育基地”。

  (孟红梅裴海峰)

  检察长说

  召伯文化作为宜阳地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召伯敬德保民的思想与检察机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具有相当的历史传承性和高度的契合点,召伯“勤政、廉政、亲民、爱民”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宜阳县检察院通过继承发扬召伯精神,积极打造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检察文化,先后建成以召伯文化为主线的廉政文化阵地。此外,宜阳县检察院积极开展民生检察活动,在全县十六个乡镇设立民生检察工作站,在产业集聚区设立检察室,积极构建“一室十六站”民生工作平台。为基层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困难,化解了多起矛盾,受到地方党委和百姓的普遍赞誉。

  今年4月,最高检组织全国人大代表莅临宜阳专题视察民生检察工作,代表们对宜阳开展民生检察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印强)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