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是明代江西靖安人,被史学家称为与包拯、海瑞齐名的清官。他是我国戏曲名剧《十五贯》中断案如神的清官原型,也是唯一以治理苏州成绩斐然而在历史上留名的千古太守。
况钟前后治苏达13年,受到苏州百姓的无比爱戴,被誉为“况青天”。
时年32岁的况钟,经礼部尚书吕震推荐,被破格擢用,授礼部仪制司主事,补正六品部员。先后受到明成祖朱棣36次嘉奖。况钟在京为官十五年,深受三代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不仅充分表现出了他杰出的才能,也为仁宣时期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明宣宗宣德五年,况钟在吏部尚书蹇义和礼部尚书的推荐下,被擢为苏州府知府。当时的苏州社会、经济极度衰弊,他严惩贪腐、清正为民,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每天工作之后,况钟回到“退思斋”进行思考,屋里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收一文不值一文;行一善民受一善。
当地民谣称赞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况钟在苏州任知府十三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受到苏州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况钟因继母去世离任守孝时,三万百姓向朝廷请求起复况钟,朝廷为此下诏,命况钟戴孝留任。
赴京述职时,下属们念他一贯清廉,替他筹备了些礼物,以供到京城上下打点。况钟闻知后赋诗相拒:“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并写下著名的《进京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在江西省靖安县,已经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况钟纪念馆,成为江西一张极具代表的廉政文化名片。
历史昭示现实,提炼优秀廉政文化资源,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精神,既给了我们以史为鉴的警省,也承担起更多传播廉洁公正与社会正能量的使命。
(本报记者胡文星通讯员项超)
检察长说
况钟作为古代清官的代表之一,虽然他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清廉传奇的一生,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这正是廉洁从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魅力之所在,是我们最深厚的廉政文化软实力,其往往能产生跨越历史时空的深刻影响,发人深省,让现代的人们仍然读之有味。
纵观当下,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已经大不相同。但优秀的乡土廉政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廉洁社会的殷切期盼,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仍不乏借鉴意义。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新形势,清正廉洁是检察干警必须坚守的职业要求,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把每起案件办成人民满意的铁案,是新时期检察干警的职责所在,也是根植于廉政文化的价值追求。
(江西省靖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