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不带修饰的素朴人生
2018-03-22 18:02:00  来源:检察日报

  著名文学家孙犁一生喜欢清静,特别是晚年。 

  他远离主流社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做个“边缘人”。舒乙这样评价孙犁:“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地深居简出。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 

  不出席各类活动,孙犁在干什么?他在读书,在写作。孙犁的孙子孙瑜,这样写自己眼中的爷爷:“在我的印象里,爷爷每天早上都起得特别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那时候,我还小,也贪睡,每天早上一睁眼,总能看到爷爷在写字台前看书的身影。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爷爷看书时的神情,那不是‘认真’两个字能形容得了的。”但孙犁也不是一个绝对足不出户的人。“只要身体好,每天早晨要出去,选僻静处散步。夏日黎明,路旁带露珠的小草,最先迎接的老人,恐怕就要数他了。”孙犁散步,也是为了寻找一份宁静。 

  对于孙犁的这种清静寡欲的生活状态,作家莫言评价道:“他那种寂寞冷清的状态是他自己造成的,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位‘大隐’。”换言之,对于这种生活状态,孙犁很喜欢,很满足。孙犁的书房中,挂有一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对联的含义,也恰好印证了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心理追求。 

  “几十年了,孙犁的衣着、饮食、生活方式丝毫未变,一直是冀中农村走出来的那种小知识分子的形象。”刘光人如此评价孙犁。 

  确乎如此,衣、食、住,孙犁追求的是简单、朴素。 

  孙犁的穿衣,不仅朴素,而且异常节俭。常常是,一件衣服穿多年,破了,补补再穿。他曾穿过一件毛衣,后来毛衣的衣袖磨破了,他就将衣袖剪去,改做坎肩,继续穿。一条毛巾,他一直用到毛巾被洗成网状,呈现透明的状态。 

  饮食上,他更不讲究。平日里,他“不喝酒、不交际,没饭局、没应酬”;他很少喝茶,夏日里喝水,就用一个白搪瓷缸子,喝清水。家中,不安热水器,不装空调。冬天,他别出心裁,在暖气上放一个盛满水的白搪瓷罐儿,洗手时,就用里面的热水。夏天,则是一把蒲扇过夏天。孙犁喜欢喝“棒子面粥”,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好喝棒子面粥,几乎常年不断,晚上多煮一些,第二天早晨,还可以吃一顿。秋后,如果再加些菜叶、红薯、胡萝卜什么的,就更好吃了。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捧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板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心满意足之情态,栩栩然。 

  解放后,孙犁曾经在天津的多伦道大院住了30年,后搬入学湖里寓所。多伦道大院,是经年老平房,尤为破旧。孙犁曾经为之几次修补。可不管怎样修补,终因房子太破,平日里,鼠患不断;下雨时,则漏雨不绝。但孙犁,住之,怡然,坦然。他讲究的是住房的干净,住房的情调。多年后,冯骥才犹记得拜访孙犁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得他在多伦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面起居,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方桌上有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 

  真可谓: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孙犁,何以能安于生活的清静、简朴?晚年,孙犁写有一首《无题》诗:“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冷暖阴晴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他要的,是一种不带修饰的素朴人生,追求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顺生”哲学。 

  故尔,他能够安于清贫,能够淡泊自处。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