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官风采】身边的检察英模|王雪花:用耐心细心垒起当事人信任的高楼
2024-11-20 15:39:00  来源:检察日报

  王雪花是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下称一分院)一名女检察官。外表柔弱的她,却有一个特别的外号——“花哥”。原来,工作中的她,总是展现出与外形反差的刚强性格和风风火火的办事风格。

  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王雪花考入贵州省高级法院,2013年5月考入重庆一分院,从事民行检察业务至今。“最难、最复杂的案子安排给她,完全不用担心,她一旦认定的事,一定会办成。”同事们这样评价。

  当事人平静如一张纸时,就可以聊法律了

  刚来一分院不久,王雪花就遇到一起棘手案件——申诉人胡静(化名)与被申诉人曹某的离婚纠纷案。

  “案卷还没看完,胡静的电话就打到了办公室。”王雪花回忆道。夫妻双方的关系恶化,从吵吵闹闹升级到肢体冲突,甚至数次报警。由于这个案子没有及时宣判,加之男方曾从事过司法工作,胡静便认为司法机关对曹某有意偏袒,于是到处写信告状。

  “那段时间,胡静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诉说自己的不幸境遇,还几次上门。每次她说着说着就痛哭起来,眼泪哗哗地往下流。”王雪花察觉到,胡静的精神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心理防线一触即破,很有可能会出事。

  “这个时候你去给她讲法律,可能适得其反。”于是每次只要胡静一过来,王雪花总是暂时放下手头的事,耐心听她倾诉。等她说完,王雪花从自己也是女性、妻子的角色出发,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人生价值,同理共情,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从下午到傍晚再到夜色浓郁,两人经常一聊就是数个小时,长时间说话的王雪花嘴角干涩起皮,自己都没发现。送走胡静之后,她还要继续在办公室加班,完成白天的工作。

  “不要执着于婚姻的失败,要懂得放下,学会爱自己,勇敢往前走。”王雪花告诉胡静。看到胡静的情绪慢慢地舒缓,状态也逐渐恢复。“当她平静如一张纸的时候,就可以聊法律的事了。”王雪花说,这时,她才开始与胡静就案件涉及的事实与法律问题进行沟通。她拿出婚姻法,逐字逐句地耐心解释法律规定,不厌其烦地解答胡静的所有疑问。信任就这样在一来一往、一点一滴中,如垒砌起来的高楼。胡静不仅对王雪花越来越信任,还改变了对司法机关的看法,她不仅积极配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甚至在处理各种法律事务时,都要请王雪花把关。

  整个案件从受理到最终改判,持续了两三年时间。结案后,王雪花回访过胡静,得知她的生活恢复平静,由衷为她感到高兴。

  其实,王雪花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检察官,每年要结案几百件,但对待类似胡静这样的案件,她要求自己一定要静下心。“因为办理的不仅仅是一个案子,而是一个人的人生。”她说。在王雪花看来,法律条文不只是横亘在纸面上的冰冷规定,司法并不只是杀伐果断的利剑,作为司法者,应该用情、理、法向百姓传递、传达、传输司法的温暖。

  案后回访时,居民们眼里写满了信任

  “检察官来了也不顶用,我们不怕!”“对!不改的话,我们天天闹。”小区外,一群人,肆意的吵骂声带着明显的威胁、不满、愤恨。在嘈杂中,王雪花瘦小的身躯穿梭着、忙碌着。

  这是她接手的一起开发商与业主的权属纠纷案件,至今让她印象深刻。

  原来,某小区开发商擅自将消防通道改造成门面,在取得合法产权后出售。一次小区出现火灾险情,因消防通道阻塞,消防车无法及时进入施救,造成严重后果。为此,小区业委会一纸诉状把开发商诉至法庭。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从小区的施工图上,却看到该通道标注的是商业门面,要证明这里就是消防通道,现有证据无法支持原告诉求。判决一出,业委会多人四处上访。这个沉甸甸的案件,落到了王雪花的手上。

  事情看似很难再改变,但王雪花没有放弃。面对如小山丘一般的几大摞图纸,她摊开在办公桌上,一一翻阅、甄别。在数据海洋里扑腾一番后,她终于发现,尽管施工图上,该通道标注的是商业门面,但这与最初一些图纸上标注的不完全一致。为此,她走访消防、城乡建委、规划局等部门,聚焦相关问题,挨个调查询问;联系当时的设计师、施工单位,会同相关部门多次前往现场,亲自拉皮尺测量。她仔细收集大量的数据,书面给相关部门去函,拿到了确凿证据,发现该小区通道确实不符合消防要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此,她提出不能把装修图纸作为标志该通道可以搭建商铺的依据,对业主提出的申诉要求应当予以支持。

  与此同时,王雪花把自己作为“桥梁”,做当事人、小区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促成和解——判决收回门面,进行拆除,恢复消防通道。

  “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业主们面对我,简直是水火不容。但随着第二次直到第五次去,居民们的态度渐渐缓和,可能觉得这个案子我们能来这么多次,说明是放在心上的。”王雪花说。

  判决后,她又担心没有及时执行,又多次回访,了解拆除进展,加紧督促,直到门面拆除,消防通道畅通。

  经历三年之久,王雪花才彻底放下心来,而业主们也等到了他们的正义。

  在回访时,一堆业主围上来,与此前情形截然不同的是,他们的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向检察官递来矿泉水,眼里写满了信任。

  她的包里永远放着一本法律书

  面对采访,只要一讲到办案和法律问题时,王雪花便滔滔不绝,自信从容,游刃有余,展露出对法学理论的娴熟、对专业分析的痴迷、对案件细节的执着。看似天赋的背后,实则是其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王雪花的包里,永远放着一本书,都是关于法律以及涉及当前案件知识的专业书籍。上下班途中,在轻轨上、公交车里随时拿出来翻看。她每天都会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翻阅文件,整理好今天的工作任务清单。

  王雪花说,“我办案的原则是:把每个案子办到极致。”

  在办理一起制假卖假案时,她花了几天几夜,翻阅检索了全国4000多份同类型案件,去网上查看了50多篇论文,收集相关论据,然而她心里还是不踏实,又去食药监部门请教专业人士,经过反复调查核实,最后才慎重作出处理意见。对此,有人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些“夸张”,但王雪花却习以为常,因为这是她的工作常态。

  “一个案子没有办好,连觉都睡不安稳。”王雪花说,自己还有一个习惯:当一个案子尚未形成清晰框架时,她会一直思索,经常在枕边放上一支笔和一个本子,一旦想到什么新的思路,即便已经躺在床上了,也会翻身而起,将思路立即记录下来,第二天再加以分析。

  2016年,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届民行检察业务竞赛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进入司法系统才6年的王雪花,以案件汇报答辩全国第二、总成绩第六名获得“全国民行检察业务标兵”称号,同时获得竞赛设置的唯一单项奖——审查文书制作优胜奖。赛后,她入选最高检“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人才库”,2020年再次入选最高检“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人才库”。

  当记者问起这些荣誉,王雪花笑着打开办公桌最下方的抽屉——里面堆满了奖状和证书。从检八年,王雪花除了获评“全国民行检察业务标兵”称号,还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嘉奖两次。

  对于社会给予的荣誉,她非常感恩,却并不看重。关上抽屉,便成为了过去。她说,现今堆在桌上的一个个案子,才是她最看重的。

  (本报记者李立峰 通讯员蒲昌迅)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