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为政考德察"三处"
2018-07-05 18:15: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做官先做人,官德即人品。一个人人品如何,官德怎样,考量是个问题。《菜根谭》有云:“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其意为,一个人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上一丝不苟,在无人所见的隐暗处心底无私,在面临困难、遭遇窘迫时不放弃追求和志向,这样才是真正的英雄。为政考德,不妨以此为鉴,从“小处”、“暗处”、“绝处”察起。

  “小处”察“漏”——小中见大,防微杜渐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为政考德,须看大德,也应重“小处”。应该看到,在当前官德建设中,以德为基,重德砺节的官员是主流。但也不可否认,不饬小节,因“小”败德的干部也非少数。其表现:拉“小圈子”,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论亲亲疏疏;贪“小便宜”,吃点喝点,捎带拿点,揩公家之油,贪蝇头小利;搞“小动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桌子上敬酒,桌子下踢脚;耍“小聪明”,“ 数字”出官,“泡沫”弄政,场上“会看势”,场下“会来事”;传“小消息”,好弄玄虚,故作神秘,民间“组织部”,官场“发言人”。种种些微“小处”,若因“小”而不察,任其暗长,不仅败德,更是伤政。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德基不固,事业不久。

  “暗处”察“隐”——暗不欺隐,表里如一 

  为政考德,常有明考、暗察之分。明考考“显德”,看人前、台上怎么样?暗察察“隐德”,看人后、台下又如何?目的只有一个,要求为政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当前实践来看,“暗处”察“隐”,应侧重察“两处”:一是工作之余(八小时之外)官员“忙”什么?二是离任之时(离开原任地)群众“说”什么?工作之余是忙“充电”、忙“补短”、忙砺志、忙修身,还是忙于串门子(跑关系)、赶场子(搞应酬)、亮嗓子(泡歌厅)、掷骰子(打麻将)。方式不同,境界自现。为政者调离任职之地,原领导、同事、部属、群众对他是多誉少毁,还是嗤之以鼻;是留而恋之,还是厌而恶之;是亲近有加,还是人走茶凉。这之中都能透出离任者的胸怀、气度、人品和官德。“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对为政者离任后的评价,往往最客观、最公正,也最真实。这应该成为考察官员“隐德”的方式选择和评价依据。

  “绝处”察“真”——临危不惧,变不易节 

  绝处”即“末路”,“真”即本性。古人云:“人临绝处本性始见。”一个人在事穷势蹙、穷途末路之时,是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是临难不折,还是改弦易张,反映的往往不只是能力和态度,更是责任、担当和人品。从政为官,也时常面临“绝处”:环境艰苦时、任务紧迫时、生死考验时。置身艰苦环境,是怨天尤人,熬天度日,还是不惮初难,迎难而上;面临紧迫任务,是左推右拒,争功诿过,还是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经受生死考验,是屈膝变节,苟全性命,还是坚守节操,生死不渝,这些都是为政考德的重要时刻、重点内容和价值参数。通过“绝处”察“真”,从政者官德人品优劣高下澄澈分明,人尽了然。(雷文天)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