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为官当常怀"戒慎"之心
2018-07-05 17:47:00  来源:解放军报

  史载,滕定公去世,朝中治丧,百官因太子年轻时行事不羁而质疑他的治丧能力。太子怕难服众,便去问询孟子。孟子引用孔子之言劝导太子:“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意思是下面的人跟着上面的人做事,不是服从于上面人的施令,而是信服上面的人的实际言行。太子听从孟子的教诲,五个月住在丧庐守孝而未颁发任何指令。事毕,百官和百姓都认可了太子的知礼并予称颂。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后人将孟子引用孔子的“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这句话概括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随着流传日久,“上有所好”的“好”,则变为多指负面的爱好、事情等。《战国策》中就记录了大臣莫敖子华给楚威王讲的一则有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故事: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此都节食减肥,饿得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坐在马车上的人要借助车轼才能勉强站立。谁都想吃美食,但都忍住不吃,人们为了腰身纤细宁肯饿肚子。这个故事被东汉初期名将马援的长子马廖简练地概括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并将此句写在劝谏自己亲妹妹、马太后的《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上。

  在孟子看来,领导者的优秀品质,可以影响并带动大众群体向积极的方向进步;而在莫敖子华和马廖看来,领导者的喜恶爱好,直接引导着大众群体对领导者“所好”的模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领导干部可能没有像滕文公、楚灵王那样可以左右一个群体的力量,但这并不是说领导干部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能否脚踏实地,是否尽心尽职,下属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下属开展工作时,会有一个直观可触的参照模板,而言行模范的领导干部会对下属起到辐射效应,出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局面;而那些工作漂浮、作风浮华的领导干部,则可能直接影响一批意志不坚定、素质不太高,喜观望、好投机的下属,促使他们以样学样、“拓展”“发挥”,乃至“突破”“创新”。时间长了,这些人难免会形成“小气候”,把工作环境和氛围搞得乌烟瘴气。有些本来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同志,也难免受其影响,精力用偏,走入歧途。

  把握“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的规律,领导干部就应发挥积极的表率作用,做好以上率下的工作。要经常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警示、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对于优良的品格和踏实的作风,首先身体力行、走在前列。时刻保持清醒理智头脑,言谈举止上力求严谨周密、合乎情理,为人行事上力避急躁草率、盲目冲动,决策指示上恪守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像《礼记中庸》中所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怀着“戒慎”之心工作,就一定能做到让组织放心和群众满意。(黄欣彤)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