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以史为鉴】米公洗墨池
2020-06-03 15:38: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江苏省涟水县五岛公园南岛涟漪湖畔,有一座卓然耸立的画亭,亭前是一口砚形池塘,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挥洒丹青、洗涤残墨之处。

  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在诗、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鲜为人知的是,米芾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清官。绍圣四年(1097年),米芾出任涟水军使。据地方志记载,在涟期间,米芾“多惠政,任满归,囊橐萧然”。米芾的为政为人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时人说:“自过扬子渡,行路无不咨嗟颂咏,每道及公名姓,则以手加额上。”

  米芾刚到涟水上任时,正逢旱灾,继遇水灾。他到高邮一带查勘水情,发现许多通湖水道,初为防旱救田,填土塞断,发生水灾时,地主豪绅只顾一己私利,并不疏通,地势低洼之处,积涝无法排泄,有很大隐患。他便上书上司,控诉“豪姓因而擅之,恐非公家之利也”,为民请命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无讼向来是古之为官者向往的治理境界。米芾曾写过一首《狱空行》,当时楚州(今江苏淮安市)辖有五邑(包括涟水军),人口达一百多万,发达的运河经济,让楚州千帆相接、四时不断,白居易赞其为“淮水东南第一州”。楚州太守治理有方,断狱“迎刃无留滞”,以致五邑中有两狱形成了“狱空久无事”的局面,而这其中也有涟水军使米芾的功劳。

  “淮风吹戟稀讼牒,典客闭门闲壶浆”,米芾在涟期间,政通人和,风清气正,以致诉讼稀少。正因此,米芾在公事之外才有闲暇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创作了许多诗词及书法作品,其行文落款常署“涟漪老垒”和“清涟老令”,充分说明他对“千古涟漪清绝地”的涟水热爱之情。

  米芾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严谨。他曾于中秋登海岱楼赏月,看到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帖中米芾共前后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足见其求好心切。明代都穆为此帖题跋“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而其自言乃尔,后之作字者何如耶”,对米芾习书态度大为赞叹。

  元符二年(1099年)春,米芾离开涟水。清代举人张鸿儒在《建米公亭记》中记载“考米公知军时,凡涟地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及其去也,携笔诣池而涤之,谓此墨之濡染者亦涟物也,仍留之涟”,讲述的正是米芾离任涤墨的清廉故事。

  为纪念这位清官,人们在米芾涤墨原址筑洗墨池,池北修米公亭一座,池水终年呈墨色,虽非天设地造景观,亦无雄奇的魅力,却宛若一面熠熠生辉的镜子,折射出百姓对清官亘古不变的景仰。(张一民 戴芸芸)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