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初秋的一天再次造访雨母山的。
此时,一场小雨刚刚隐退,天空湛蓝,空气清新,雨母山似青春少女,身披翠绿衣裳,一尘不染。我立在海拔200米的石狮子垅岭下,面对眼前碧波荡漾的林海,倏地就醉了。我似乎成了万绿丛中的一棵树,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9年前的夏天,我曾随几个朋友涉足雨母山。彼时,雨母山还是湖南衡阳市最具开发价值的景区,我依稀记得,那时上山的路多为羊肠小道,上面铺着厚厚的枯叶,没有今天这样宽阔的公路和石板小径。
雨母山地处亚热带,属丘陵地形,植被十分丰富,成百上千种植物在雨母山上肆意生长。枝繁叶茂的香樟,挺拔秀丽的翠竹,叶细如针的古松,浓翠欲滴的油茶,无一不绿。更有那许许多多叫不上名的灌木,高达数丈,长势葱茏,伸展着绿色的身姿。徜徉在山中清幽的石板路上,两旁有直耸云天的参天大树,古朴之风携着绿的清香,在山林中穿梭,不时向我的脸撞击而来,让我顿觉心旷神怡,尘世的烦恼便随风而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置身雨母山,自然而然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然而,雨母山的佛教丛林雁雨寺、寻道胜地赤松观、千年祖庙帝喾祠,以及众多的休闲度假特色农家乐,却并未在烟雨中淹没,而是被一望无垠的绿海浸润着。就连山顶的福坛飞来石,也掩映于满山之绿中,若不登高,很难一睹其真容。
远道而来,我自是不想错过飞来石。当然,我更想登高,一览众山那绵绵绿意。
时近中午,我们决定吃完午餐再往山上走。午餐是在一家农家乐吃的,与“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古民居不同,这家农家乐虽然典雅,却又显得溢彩流光。深红的木圆柱,橙黄的板楼,挂在走廊上的红灯笼,让小小的农家乐处处透出喜庆的氛围。农家乐大门前是一片开阔的坪地,主人除了腾出一隅硬化路面供食客停放车辆外,其余地方都种上了四季常青的果木或花草。既是处于雨母山的农家乐,主人提供的菜谱当然以农家菜为主,诸如小笋炒肉、素炒茼蒿、莴笋腊肉,再加上山中采摘的野菜马齿苋、地皮菇等,这些原生态的蔬菜或野菜,陡然间就激起了我们的食欲。
“近几年,雨母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一家家开起来,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日子也越来越好啦。”农家乐主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守着绿水青山就是守着金山银山。
饭后稍事休息,我们驱车继续往山上走。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车在绿色的海洋中行云流水般向山上行驶。而我,更像一尾滑入绿海的游鱼,愈往深处,愈加领略了雨母山的绿意和幽深。
过雁雨寺,经雨母山庄,再拐几个弯,我终于来到了飞来石下的赤松观。
赤松观主体建筑由三进院落,五个殿堂组成。观前有一开阔坪地,左右两侧各有两棵葱绿的柏树。据东晋盛弘之所著《荆州记》:“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荆州记》中所言祠坛,即眼前的赤松观。
看着匾额上赤松观三个金色的大字,我的思绪飞到远古时代,江南久旱不雨,万物已然焦枯,为济苍生,太虚真人赤松子在此设坛祈雨,诚心所致,须臾间,甘露从天而降。我又似乎看到了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舜帝南巡亦转道雨母山祈雨……我想,今天的雨母山,花草树木四季常青,绿意盎然,莫不是此地为祈雨胜地所致?我也顿生感悟,但凡被后人景仰和追崇的历史人物、英雄先烈,无不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之人。
穿过赤松观、帝喾祠,沿着雨母山脊背上麻石铺就的小路拾级而上,越过六角双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飞来石。飞来石处于石狮子垅岭最高处,相传石上曾能纳24桌酒席,只可惜,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巨石已被岁月风化,仅剩爬满蔓藤的石堆。在南侧石壁上,清朝时清泉令江洵所刻“赤松子坛”四个篆体字隐约可见。唐代有诗人游雨母山时,曾题诗一首:“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赤松石不动,浮云易飘摇。”
飞来石下建有一小小观景台。我小心踏上观景台,倚栏俯瞰。目光穿越连绵起伏的群山,望向更远的远方。悲壮的“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烽火硝烟早已在雨母山消失殆尽,方先觉、林志文、王玉福、钟勇坚等抗日英雄的鲜血也已深深浸入雨母山的土地,眼前只有一波波的绿浪,伴着鸟鸣和松涛,此起彼伏。雨母山是绿的,雨母湖是绿的,就连飘逸在空中大量的负氧离子,也透着绿的气息。此时,被称为城市“绿肺”的雨母山,宛若仙境,美如画卷,众多的游人如我一样,在此迷醉。他们是否也如我一样,深情忆起70多年前的那场浴血奋战,更加明白眼前盛景和静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傍晚时分,我恋恋不舍地下了山。一路上,看到一拨又一拨的行人,他们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神情,将笑声撒落在绿色的丛林中。(曾利华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