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祖父刘 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是极受乾隆重用的重臣,是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相提并论。奇怪的是,刘墉在30岁之前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33岁时,刘墉才因出身名门,直接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会试和殿试,被钦点为二甲第二。据说,由于刘墉才华出众,乾隆帝举行殿试时曾欲将他点为状元,后来因其父刘统勋极力反对才作罢。
刘墉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其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他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在日常生活中,刘墉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他曾写诗说“帽破衣残到太原,故人犹作旧时看”,这并不是他自我标榜。当年他前往太原赴任,路上并没有换什么行头,而是穿着平时的破衣破帽,路上连驿站都没住,而是自己找个小店住下。后来乾隆任命他为金陵江宁知府时,他只带了一名随从,雇了两头毛驴,以至于到了江宁接官亭,正在等候的官员、衙役把他当成了“叫花子”驱赶。
刘墉数十年为官,经历了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导,一生清正廉洁。比如,在安徽和江苏学政任上改革教学与考试陋习,改变不良学风;在太原清理陈年旧案,充实地方仓储,受到百姓赞扬;在江宁因为公正清廉,断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称之为“包龙图”;在湖南巡抚任内,他又盘查仓库,修缮城池,开采铜矿,救济灾民,革除陋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受命与和等共同查处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国泰与和交情很深,刘墉到时,他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刘墉等人查验历城库房,发现库银并不短缺,但细心的刘墉从银两颜色型号不一中发现了疑点,深入调查后,得知是国泰借商号银两凑数对付。刘墉随即贴出告示,要求各商号不得借给官府银两,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则全部充公。由此一来,官府库银顿时清空,国泰只好认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刘墉一查到底,国泰等首犯俱被处死,向他们行贿的官员被撤职查办,成为当时震动官场的一件大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刘墉墓被挖开。墓中没有发现金银珠宝,仅有玉片一块,可见其为官清正廉洁,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