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范蠡的做官与发财
2018-03-20 15:34:00  来源:睢宁县人民检察院

  大家熟知的是,历史上范蠡“激流勇退”,但恐怕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践行做官不要发财、要发财不要做官的第一人。

  这件事史有记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在越国崛起称霸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但范蠡不从,他终于隐姓埋名走了。

  离开越国后,范蠡先是耕作种田,后来经商做生意。他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王听说其贤能,请他出任宰相。范蠡再次出任高官,但做了一段时间,他想:“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范蠡是明智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做了大官,不应拥有大量的财产,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做官和赚钱不能兼而有之。要么做官不发财,要么发财不做官。他再次辞去了齐国宰相的职务,向齐王交出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他带着一点财产,秘密离去,迁徙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没出几年,范蠡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在今天,许多落马的大大小小的“老虎”,以及最近金融界不少受审查的老总,都和范蠡背道而驰。他们既想做官,又想发财,一手笑纳部下的受贿,一手又向上级行贿,他们把做官当作一笔生意来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终于翻船。

  范蠡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能上能下,两起两落,先官后民、再官又民,做官就不做生意,做生意就不做官。今天的当官者,是否也可以从这位名士的立身行事中,获得一点有益的借鉴?

  (吴兴人)

  编辑: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