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旅游线路考验导游体力和耐力 部分导游透支体力带团且无固定劳动合同
高温天导游权益如何保障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起,京津冀地区将再迎高温天。近期,北京持续的高温天气已经在北京旅游市场引发健康安全事件。7月2日,一名北京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而离世。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导游在防暑降温方面的措施还比较薄弱。
在迎着风雨、顶着烈日工作的人群中,导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北京这轮持续的高温,无论是对导游还是游客都是一种考验。”一位从业17年的导游老赵告诉北青报记者,北京地接带团是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的。因为北京的景点都很大,随便一天带团走下来就22000步起。在体力上这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赶上高温天气,只能是加强自己的防晒和提前准备些药品。我一般是出门时会吃仁丹丸。”不过,在老赵看来,现在带团除了面对高温带来的困难,还有抢票等一系列劳心劳力的事情。
“现在导游的工作真的是太累了。”导游老曹告诉北青报记者,游客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导游三点半四点就得到广场是很正常的。看完升旗之后,就要赶紧去毛主席纪念堂排队并组织游客参观,出来之后讲解完天安门广场就要穿故宫,到了故宫安检一个多小时才能进去,等从故宫参观完出来,基本就下午两点多了。由于故宫北门不让停车,导游还得徒步走到美术馆东街那边才能登上旅游大巴车。一趟下来,客人非常累,导游就更累了。“客人回去就能歇着了,可是我们导游还得抢票,还得为后续的出行做其他准备工作。”
暑期是我国传统的旅游旺季。无论是接待来京的旅游团,还是带领市民出京旅游,都面临热浪的考验。北青报记者从多家旅行社了解到,大多数旅行社都会在行前给团队配备应急包。“我们会给团队配备应急医药包,里面会有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的药品。如有游客或者领队不舒服了可以应急使用。”众信旅游相关负责人介绍。
夏季来临,中旅旅行提前加强了旅游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研判,并加强对员工、导游、司机的培训教育,加强客运车辆行前、行中和行后安全检查,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有效做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
“我们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旅行安全环境,规避可能影响安全的各项因素,制订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安排危险性高的游览项目,不超量安排旅游项目,力争从源头上杜绝可能出现的旅游安全问题。”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极端天气的提示与应对,旅行社一直密切关注高温、汛情预报,合理规划团队旅游路线,提醒工作人员及游客做好高温天气防护,高温时段避免户外活动,根据情况,备好必要的防中暑药品。此外,为做好雷雨、台风等天气防范应对,要及时调整旅游团行程安排,提前避险,保证游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声音
文化和旅游部
提醒游客提升安全意识平安健康出游
暑期、汛期来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发布提示,提醒游客提升安全意识,平安健康出游。
文旅部提醒游客,首先要关注出行安全。提前了解天气和道路交通情况、旅游景区开放情况和门票预约措施,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驾乘机动车出游时,要全程系好安全带。不前往没有正式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其次,要关注汛期安全。在山区、河谷以及临水、临崖等区域要防范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等安全风险,游玩途中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最新预报预警信息。谨慎参与划船、漂流等涉水活动,不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水域游玩。
文旅部提醒,游客要谨慎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根据个人年龄、健康等状况,谨慎选择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在专业人员指导指引下进行活动,不做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举动。
文旅部建议游客出行途中要关注消防安全,出游时要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不在易燃物聚集地或有防火提示的地方吸烟、烧烤或者使用明火。入住宾馆饭店时,及时了解消防疏散通道,不躺卧在沙发上、床上吸烟。此外,文旅部建议游客关注自身健康。注意个人卫生,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行业专家
保障导游权益还需对旅行社加强监管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龙认为,导游的权益保障问题主要还是需要对旅行社加强监管。应该从制度上出台措施,在旅行社开办、运营之前就让其充分保障导游权益,比如通过设置最低工资、保险等手段。“首先要确保旅行社能够保障导游的权益,其次要畅通导游对违规旅行社投诉的渠道。同时,还要加强对导游自身的管理,对违纪违法导游采取黄牌红牌等警示制度,直至禁止从业。”
马晓龙认为,只有从源头上保证导游的基本权益能够实现,才能从职业道德上、职业操守上对导游进行规范和管理。
然而,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大多数导游都是没有固定合同的,需要自己缴纳社保和保险。这种情况下,导游的收入只能靠不停接团、带团才能有保证,很多导游都处于体力透支的情况。对此,北京旅游学会会长邹统钎认为,导游权益必须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国外由于实行小费制度,所以导游的收入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在国内,如果导游没有基本的工资收入,那强制购物等类似问题就难以根治。
本组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